县政府网站 | 市政府网站 实时天气: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41-3106199 - 邮箱:2792631559@qq.com)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新闻 - 详细

【甘快看】“守关”四人组

日期:2023/12/6 字号:[大][中][小] 视力保护色:

嘉峪关市万里长城第一墩——讨赖河墩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少斌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登科

11月28日已是严冬季节,寒风凛凛,路孝伟、王生科、鲁婷婷、关海萍“守关四人组正在嘉峪关市万里长城第一墩——讨赖河墩周围,熟练地支起三脚架,架好便携式手持气象仪,认真记录下风向、温度、湿度等监测数据。

“我们小组4个人每年对散布在戈壁山林、人迹罕至荒漠中的30个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400余次的巡查监管并拍照、记录,整理成档案,为长城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路孝伟说道。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田野文物保护部组长路孝伟是个内向的人,能写一手漂亮硬笔书法的他从事嘉峪关长城保护工作已有26年。鲁婷婷说:“路组长是我们的大哥哥,不仅负责田野文物保护的照片采集,而且是我们的业务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

“我刚来不久,第一次出任务,车过戈壁,一路沙尘,到了目的地,眼前的‘土墙’和脑海中的长城差距不小。他告诉我,嘉峪关的长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典型的西北土质长城。”鲁婷婷回忆道。

“今天的风太大了,无人机飞不起来,看来我明天又得再跑一趟。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王生科是一名退伍军人,从部队复员后就来到了长城保护研究所,是组里的无人机手兼司机。王生科刚来这里的时候,就参与嘉峪关长城的看守保护工作。

鲁婷婷向记者介绍“长城第一墩”的保护和修复情况。

  近年来,对长城保护引进了技术手段。王生科也从原先的“看守员”变为了“无人机手”。“刚开始的时候,不会使用无人机,但是工作不能停下来,就上网学习无人机操作技术,同时学习如何拍摄户外文物,几年下来,我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无人机通’了。”王生科笑着说道。

  “每次外出巡护,无人机、塔尺、花杆、相机、气象仪等各种仪器设备是标配;铁锹、钢钎、狗牙铁丝等材料是必备。”在去讨赖河墩前,鲁婷婷边说边清点设备。

  鲁婷婷是土生土长的嘉峪关人,研究生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虽说生在嘉峪关,长在长城下,可过去她并未留意这些不起眼的“土墙”,工作后“深感本领恐慌”,就开始给自己补课,借阅各类资料,“啃”大部头专著,请教同事和专家,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三年下来,鲁婷婷对长城的认识大为提升,同时掌握了各种工具仪器的使用,也了解了表面风化、片状剥落、裂隙、酥碱等各类病害的特征和形成机理。

  由于很多监测设备无法戴着手套操作,戈壁上的寒风很快会把手冻僵。“到达巡查点,启动无人机,先俯瞰长城整体情况,再用各种测量工具,对长城本体进行测量。墙体的变化,风剥雨蚀虫害等状况,都要记录在册。”关海萍一边盯着仪器,一边搓着手说道。

  “讨赖河墩”是距离研究所最近的一个监测管理点。“如果去较远的大红泉堡,我们早上8时就得出去,带上午饭,下午才能回来。”关海萍说。

  “夏天炎热的戈壁滩把人热得透不过气来,春秋季节,要是遇到沙尘暴,黑压压一片,风刮得人脸生疼。”关海萍对记者介绍道。

  四人组正在对长城城墙拍照、摄像、记录数据。

  “虽然野外工作很苦,但是一想到我们收集的数据能够帮助保护长城,什么苦也是值得的。收集的数据,回去后进行比对,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保护长城‘治未病’。”鲁婷婷说。

  鲁婷婷以讨赖河墩为例继续介绍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出现了墙体裂隙、墙体酥碱掏蚀等多种病害,在每年170多天的监测与测量基础上,研究所根据监测数据第一时间采取了可逆的临时性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缓了病害的进一步发育速度,为后期制定可行的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奠定了基础。走近修缮后的墙体,原墙和支撑加固的部分几无差别,就连色差也看不出来。

  “好的保护就是这样,不改变文物原状,不破坏文物价值,但排除了病害隐患。”

版权声明

【推荐给好友阅读】 【关闭本页】 【打印本稿】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8-2020 临潭宣传网 www.ltxcw.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16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网络谣言举报电话:(0941)8218089 举报网站:http://www.gsjubao.cn 举报邮箱:xs8218089@163.com
主办:临潭县委宣传部 陇ICP备2022000032号甘公网安备 62302102000112号